记者 孙萌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高炉同时举行开工典礼。鞍钢“三大工程”的胜利建成并开工生产,标志着无数建设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丰硕成果,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奇迹,吹响了“一五”建设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让我们回望历史,更好展望未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鞍钢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伟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拉开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帷幕

      1953年12月25日,鞍山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在鞍山市中心人民剧院门前,竖立起象征“基础”的四个巨大红色方柱,方柱上矗立着象征“建设”的灰色钢架,由高炉、无缝钢管、重轨元素组成的“三大工程”开工纪念章模型在会场内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12月26日,鞍钢在这里隆重举行“三大工程”开工典礼。鞍钢“三大工程”的胜利建设和开工生产,为我国现代化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整个钢都乃至中国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27日,《人民日报》为庆祝鞍钢“三大工程”开工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建设的伟大胜利》的社论。

      开工典礼前,鞍钢人把生产出的新中国第一根重轨截下一段送到毛泽东主席面前,毛主席专门发来贺信,称赞三大工程竣工投产是“1953年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周恩来总理也题词:“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的开工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大胜利。”

      此后的70年间,一代代鞍钢人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闯难关、涉险滩、立伟业、建新功,将鞍钢打造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武汉长江大桥、成渝铁路、全国各地的热电厂……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都渴盼着各类型钢材的供应。然而,当时新中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工业生产能力低下,冶炼行业尤其如此。如何才能迅速解决钢铁缺口、突破制约发展瓶颈,成为党和国家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地理位置特殊,彼时国内一半的重工业集中在这里。党中央决定以东北工业基地为基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东北工业发展起来,并把鞍钢作为东北工业建设的重点。

      1950年3月,中苏签订《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议定书》。鞍钢“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炼铁七号高炉是中苏之间确定的156个重点援助项目中的第一批项目,也是中苏之间确定的第一批50个重点援助项目中第一个项目,被视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希望通过“三大工程”的实施建设,让我国非常落后的钢铁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诞生于建设工业强国的现实需要,注定了鞍钢“三大工程”开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不凡历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苏联专家帮助以及全国200多个企业的大力支援下,1952年7月14日,鞍钢无缝钢管厂率先动工;同年8月1日,鞍钢大型轧钢厂破土动工;翌年2月27日,鞍钢炼铁七号高炉正式动工。

      那时的鞍钢厂区,铁路上、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大白楼、小白楼(生产和基建指挥中心)彻夜灯光明亮;施工工地上人喧车鸣,到处搭起脚手架,到处闪烁着电焊火花;人们走起路来像是跑步,各自都在奔忙。

      在鞍钢广大职工艰苦奋战下,1953年10月24日,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成功;12月15日,鞍钢大型轧钢厂举行竣工移交生产签字仪式;12月18日,鞍钢炼铁七号高炉竣工投产,安装工期仅用5个月零10天。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高炉同时举行了开工典礼,工程的提前竣工不仅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奇迹,更为新中国“一五”建设打开了局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件重大事件。从破土动工到胜利竣工,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其中党中央的坚定领导,全国各地的支持以及自力更生,紧紧依靠群众,成为打赢这场新中国工业建设第一役的关键因素。2019年,鞍钢“三大工程”被载入共和国70年大事记。

      “一五”期间,鞍钢建设了39项主要工程,总投资15.45亿元,93%的投资转化为新增固定资产,为鞍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年累计产钢846.8万吨、铁1090万吨、钢材566.9万吨,均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提前一年实现了“一五”计划目标。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创造荣光——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鞍钢力量

      走进鞍钢股份大型总厂,巨型机器轰鸣作响,一条条通红的钢坯从加热炉内移出,每经过一道轧机,就被轧制拉长一次,像一条火龙在辊道上缓缓前进。

      鞍钢股份大型总厂成立于2020年4月,由鞍钢“三大工程”中的大型厂和无缝钢管厂整合重组而成,已成为集重轨、无缝钢管、大中小型材、方圆钢生产于一身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精品长材生产基地。

      轧钢首席工程师张金明带着记者来到该厂万能线,“2021年,我们对这条生产线进行了改造,通过优化万能轧机轧制工艺路线解决了高低点等生产瓶颈问题,轧痕废品率降低到0.92%,钢轨实物质量大大提高。”

      在大型总厂无缝钢管厂177生产线旁,无缝钢管厂主任工程师丁增伟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段影像:一根火红的管坯从加热炉缓缓驶出,经过穿孔、连轧、张减、冷床、矫直、探伤等工艺环节,直至测长称重。“这是2022年,我们产线设备升级改造工程热负荷试车成功的场景,目的就是为了提质量、降成本、提效率。”

      沿着“三大工程”建设足迹,记者来到鞍钢股份炼铁总厂,2023年成功投运的炼铁集中操控中心让高炉插上智慧翅膀。在操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能够看到铁前生产、高炉炼铁、铁水运输等流程的实时数据。作为鞍钢集团建设数字鞍钢、创新鞍钢、绿色鞍钢的重点工程,炼铁集中操控中心为各大钢铁生产基地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由经验性管理向数字化、精益化管理转变提供了示范,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应用性强、极具推广价值的智慧集控“鞍钢模式”。

      说到改造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再难还能有老一辈建设‘三大工程’难?那才是从一张蓝图创造出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是鞍钢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代一代鞍钢人正是秉承着钢铁报国的信念,坚守着“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的精神,始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持续更新工艺装备、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三大工程”开工投产到支援全国建设,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从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到推进行业重组,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二大“钢铁航母”,鞍钢始终未改长子初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鞍钢集团聚焦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解放思想、突破藩篱、聚力攻坚、蹄疾步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发展活力充沛,后劲十足——

      鞍本重组实现了鞍钢集团从规模体量到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构建了中国钢铁产业新格局,成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标志性案例。

      开工建设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铁矿山——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将建成一座年产千万吨铁精矿的技术领先,绿色、智能、无废、无扰动世界一流地下铁矿山,对于建设钢铁强国意义重大。

      召开鞍钢集团钒钛产业发展大会,对钒钛产业发展规划作出总体安排,迈出了加快构建“双核+第三极”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钒钛产业大发展、奋力打造“第三极”排头兵的重要而关键的一步。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鞍钢集团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核心功能有力增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出了鞍钢力量。

      接续传承——

      高擎精神火炬创造崭新业绩

      炎夏八月,鞍钢教培中心(党校)即将迎来新一批毕业生。鞍钢发展史项目组长关妍已为这些鞍钢新员工精心准备学史课程,“三大工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课——“关于鞍钢,新职工并非一无所知,但如何让他们真正了解鞍钢、热爱鞍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三大工程’的建设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他们的故事作为这个课程的起点是最好的选择。”

      在“三大工程”的课程中,新职工们认识了无缝厂建设工地上的特等劳动模范、混凝土工作队长王进忠,他带领工人冒着生命危险跳入将被雨水冲塌的柱坑排除积水,和工人一起创造了“混凝土循环流水作业法”,成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认识了“爆破大王”周相臣,他创造的爆破水泥基础的“龟裂爆破法”是当时条件下一件了不起的创举,为“托柱换基”解决了重大难题……

      为了加速推进“三大工程”建设,鞍钢人迸发出极大的创新热情,像苏殿臣工段深浅基础平行作业法、张甲明小组安装地脚螺丝流水作业法、杜绍泉小组机械预装流水作业法等等,这些先进作业方法的实施使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三大工程”这座不朽丰碑是无数建设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在鞍钢点燃了创新攻坚、拼搏奉献的火炬。70年来,万千鞍钢人高擎这支精神火炬,锻造出优质钢铁产品,挺起一个个“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书写一项项令世人惊叹的钢铁传奇——

      从共和国第一卷热轧板、第一卷冷轧板与彩涂板、第一张宽厚板到第一辆59式坦克、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架飞机……无数个新中国“第一”都与鞍钢紧紧相连。从北京十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雅万高铁……无数个载入中国发展史册的重大工程都有鞍钢产品的支撑。从世界首卷TWIP1180HR汽车钢、首块厚壁高强度大应变管线钢板到全球首发特厚核电安全壳用钢板、二氧化碳运输船液货舱用690兆帕级低温钢……无数个世界钢铁工业“第一”都由鞍钢技术创造。

      70年来,一代代鞍钢人投身“两革一化”、合理化建议征集、生产劳动竞赛、先进操作法推广等活动,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汇聚起钢铁长子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如今,鞍钢集团已有职工创新工作室366个、创新小分队857个、创新小组1338个,有核心成员4018人。近年来,立项攻关584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74个。7名鞍钢职工和9个鞍钢技术团队分别荣获“鞍钢科学家”“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称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鞍钢积厚成势。

      今年,鞍钢博物馆举办了《回望激情年代 致敬“三大工程”——“老红楼”记忆》特展。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鞍钢“三大工程”广大参战职工的住房需求,一座座依照苏联图纸建造的红色砖制职工住宅相继在鞍山市胜利路沿线、太平村、解放路沿线、大孤山等地拔地而起。

      “那时候,红楼都是鞍钢家属楼,大家上班是工友,下班是邻居。”

      “我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给我讲他过去在鞍钢工作的事情!”

      听到人们观展后的感想,鞍钢博物馆负责人感慨地说:“红楼是记录下老一辈创业者们完成‘三大工程’建设壮举、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历史见证和时代烙印,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追寻鞍钢的高度情感认同、深刻情感凝结。”

      那些最终被时光镌刻的,是精神的光芒;那些注定为人们铭记的,是价值的力量。70年来,“三大工程”所点燃的精神之火已融入鞍钢职工的行动中,鼓舞着万千鞍钢人迈过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一个个不朽奇迹。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鞍钢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将高擎这支精神火炬,传承辛勤劳动的坚韧品格,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敬业奉献、锐意创新,创造更多崭新业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